top of page

聽說子女經歷青春期,會性情大變,我如何以正向心理學去作好準備?

【謝謝轉載】POPA Channel




久仰大名,幸會幸會!青春期,你終於來到我家了。

早聽說過……

「這個歲數最可愛,搓圓㩒扁無不可,過幾年可不一樣了...」

「黏好黏個夠吧,過多幾年想黏也不許你。」

「和孩子一起傻,一起吵吧,過多幾年,你叫他,他機不離手,看也不再看你,你想他吵鬧也不得你吵!」

原來,「過幾年」的這天,已俏俏來到,就在居家抗疫長假這段日子裡,病毒可防,孩子的一夜長大,防不勝防。

媽媽自問準備好了嗎?

原來都有些心理關口,要調節一下。

之前,不就是不久之前而已了嗎?我連在家工作都有困難,不時要回應:「媽咪,有什麼可做啊?」結果我們一起做過的事真不少,打掃啦、手作啦、布甸啦、運動啦、桌遊啦、甚至在家玩密室逃脫、用zoom教你做假期功課等(因那時你學校老師還未開始做網上教學,你有點羨慕弟弟學校有)。

但有一天開始,你好像找到自己特別有興趣的事,從一個人靜靜畫畫、拍片開始,到上網看YouTube、打機、學用設計軟件,我工作幾多小時,你也對着電腦幾多小時,我嘗試用之前共同簽訂的「合約」來提你,卻換來你大發雷霆地回應:「現在我做什麼都要你管嗎?」

我們和「之前」原來已很遠

之前,我不論是看書、看訊息、看雪櫃、看衣櫃,或是洗碗、吸塵,甚至是上廁所,你都要探過頭來看過究竟,跟到實。

今天,我只是「路過」看你一眼,你便會神經被觸動似的,反應不能在大地說:「看什麼?有什麼好看?不要偷看我做的事,我可有私隱的啊!」

之前,我還曾在街上,被你兩姊弟弄得煩惱,甚至有點尷尬,因你們不只數十次,在大庭廣眾之下,鬧着要跟媽媽坐,要拖媽媽的右手,是,兩個同一時間爭拖右手!

今天,我們出去午飯時,媽媽發覺自己好像走快了一點,回頭看,你正在後邊,於是我轉半身,手向後拖,但你竟然無回應,我轉眼去看,從你眼神我看到你在跟我說,不必拖,你自己走便是了……

原來,雖然久仰大名,但真的要面對子女青春期時都幾係嘢……

如果這是最後一次

面對孩子的很多第一次,我們都會大大反應,大大興奮,大大鼓勵,大大歡喜,但孩子的最後一次,我們有意識會是哪一次嗎?

上星期,是我主領的「正向在家實踐小組」最後一堂,有家長發出這圖送給同行十堂的家長朋友,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打氣。

意指孩子像圖中的金魚一樣,將會大躍進到另一階段,我們看著心情既支持又不安都好正常。但要緊記,這就是成長,孩子只要與父母和天父同行,轉變將會是美好的。

好,來吧,面對這明知遲早會來的「不速之客」,我敢大聲說,無悔意已好好陪你度過頭10年。

感恩那些年的小美好,已牢記心中

當年在你出世後,媽媽由穩定全職轉半職,過幾年再向機構裸辭轉為在家工作,創辦正向教育機構,收入不穩但享受。和你去公園吹波波、溜滑梯、一起洗澡、上學起床、放學接校車、假日去農場、游水、溜冰、共度晴天、陰天、雨天、床上鬥吱、互發脾氣、姊弟吵鬧、溫書、做功課......幸好之前的那些甜,我已好好品嚐,那些年的小美好,已牢牢記好,在日記簿內,在心中。

總算實踐了 正向心理學 裡「品味生活」(savouring)的藝術,把生活中的正面和甜美,一一有意識地好好察覺和欣賞,充份地享受當下的歡愉和快樂,把幸福感加倍和延續。


簡單分享 十個技巧 如下:

提自己......

時間飛逝:孩子會大得快,甜蜜的時光要好好珍惜,再難過的日子都會過

善用五官:可看便多注目去看,可聽便多豎起耳朵去聽,甚至用身體多觸摸、用嘴巴多細吻、用鼻子多去嗅孩子,去享受那份溫度和味道

盡情表達:不吝嗇用說話、身體、文字等去表達對孩子的愛和思念

好好......

沉醉當下:專心一致、全神貫注地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優質時光

數算恩典:好好記錄和分享大大小小的感恩事

自我稱讚:肯定自己已經做得不錯的地方

留住回憶:以照片、錄像、文字、畫作等記下種種生活片段

與眾分享:透過社交媒體、家庭群組、親友相聚時分享,把快樂倍增

盡量......

向下比較:與其羨慕他人,不如緊記自己的家庭其實已經比上不足、比下有餘

切忌掃興:把潑冷水的話,如「你錫公公多過錫我啦!」「你都無掛住我!」

想到這裡,龍應台〈目送〉的名句在腦內緩緩浮現,幽怨亦無奈——「我慢慢地,慢慢地了解到,所謂父女子女一場,只不過意味着,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,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。」

然而,我很清楚,在生活的每種階段,每種境況,也可幸福,視乎你願不願意去學。


References


Bryant, F. & Veroff, J. (2007). Savoring: A new model of positive experience. Mahwah, NJ: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.


Kenneley, S (2012) 10 Steps to Savoring the Good Things in Life in Greater Good Magazine - science-based insights for a meaningful life


Seligman, M.E.P. (2002). Authentic happiness. New York: Free Press.

 

Make Positive 期望伙伴更多家庭、企業、機構、學校、教會、個人⋯⋯

  • 共學正向心理學

  • 共建正向生活習慣

  • 共創正向關係網絡

  • 共享健康快樂人生

你是否有興趣: .安排正向心理學/正向教育工作坊

.直接索取MakePositive 服務詳情或報價


MakePositive - Make it a lifestyle

255 次查看
bottom of page